环保督查巡查
对外向客户积极宣传光伏发电的绿色环保概念,将业务受理流程图张贴在营业厅的醒目位置。
此一规模,已是最初10GW规划的2.5倍。在一些人士看来,由于对金太阳示范工程等采取的是按初装费补贴的方式,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部分企业骗补以及电站的发电量无法保证等问题。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规划中的装机量能否如期完成,还面临着许多掣肘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价补贴能否跟上,包括既有电站的补贴能否足额补齐等。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电监会近日发布的新一期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的通知,补贴期为2010年10月-2011年4月,补贴涉及800多个风电、太阳能、生物质以及地热发电项目,共计113.45亿元。[page]改革突破口补贴资金屡遭拖欠的背后,则是资金缺口的不断扩大。另外,补贴的实际效果还有待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认为,如果新推出的一些项目还按照金太阳工程的补贴方式,将会遇到补贴资金需求过大以及电站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
光伏上网电价项目估计发电30亿度,需补贴20亿元。从相关人士的表态来看,这一规模还面临再度上调的可能,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近日公开表示,光伏十二五装机目标将从之前公布的21GW再次上调至35GW。用高质量拓展新兴市场最寒冷的2012年已经过去,是否意味着光伏行业在2013年就会否极泰来,全面回暖呢?从今年1月份的情况来看,尽管国家政策层面一直在加大力度,给行业传递着更多正能量,但整个行业全面回暖,似乎还显得扑朔迷离。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短时间内,中国的光伏产业目标多次调整,这说明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支持态度。到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5GW。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制造国,去年欧洲国家减少对光伏发电的补贴,美国、欧洲相继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导致我国光伏企业陷入困境,纷纷将开拓国内市场看作扭转行业困局的重要机遇。尽管此前曾有消息称,十二五光伏发展目标有可能达到40GW,但最终确定到35GW还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中国光伏发展要避免风电的老路,打通上网渠道、施工质量等道路,确保光伏设备安装后25年的生命周期。
去年12月底国务院正式通过了《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于近期正式公布。近来国内组件商纷纷涉足国内光伏电站建设,迈出转型的新一步。
史立山介绍,再次调整光伏发展目标,主要是基于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考虑。最早的时候,决策层曾考虑将这一目标定为5GW,此后一度上调至10GW。石定寰认为,在35GW装机规模中,大型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会各占一半份额,国家也将针对光伏行业现有的问题继续出台政策扶持光伏产业。2012年,面对全球光伏市场增速放缓,欧美双反,全行业竞争激烈等不利影响,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成本、品牌和营销网络优势,全年组件出货量超过2200兆瓦,同比增长40%,成为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光伏企业。
1月29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英利集团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碳减排先锋项目发布会上透露,到2015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目标上调至35GW(吉瓦)。如果后续电价补贴及税费优惠政策出台并落实,市场有望加速释放。事实上,作为未来光伏产业希望的田野的国内市场,这两年也确实发展迅猛。或向建设光伏电站的传统发电国企供应光伏组件,或直接投资建设光伏电站,为光伏组件生产找到了新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欧美双反对企业造成的冲击。
而此前,光伏发电十二五规划调整到21GW的目标原本被认为是定格,不会再做出调整。据悉,今年1月份以来,光伏全线产品价格结束了近9个月的连续下跌,出现了反弹,其中单晶硅片和单晶电池片产品涨幅较大,最上游的多晶硅料价格也小幅反弹。
面对这种现状,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出台《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满足条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承诺接入电网等中国光伏业唯有狠下内功、强筋健骨,面对外界风云变幻才能处变不惊、应对自如。
同时,由于中国很多光伏企业都从欧洲进口原材料、部件、制造设备,因此这也将给欧洲带来附加值的减少。正如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新闻发言人普罗伊格沙斯的表述,对华双反有助于增加欧盟光伏企业的产量,以及光伏生产制造类企业的就业机会,只是由此在欧盟光伏生产领域带来的就业增加数量最多不会超过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上所失去的就业机会的20%。但笔者认为,中国光伏业为此感到庆幸,实在还为时尚早。正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中外光伏贸易战的最终走向如何,寄望外人手下留情、期盼政府高举挡箭牌,都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在欧盟对华相关贸易制裁明朗化之前,中国或将保持观望姿态,并可随时调整对于欧盟多晶硅的贸易指针,作为牵制欧盟的有效手段。同样是光伏贸易争端的意外变脸,对于业者却是一则以忧、一则以喜。
此外,以欧盟与中国打交道的秉性,就算其有意撤销对华光伏业的制裁措施,也一定会以此为筹码来换取中国在其他政经领域的妥协与合作。而来自《上海证券报》的报道称,由于春节长假等因素,商务部内部一些程序还没有走完,初裁结果的出炉也相应延期,预计要到3月底前才会正式公布初裁结果。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伴随龙去蛇来,对于中国的光伏人来说,去年的种种不快和惨淡都已成往事。围绕光伏行业的较量,还只是中欧之间全方位博弈的一个侧影。
其次,这篇报告提交欧盟委员会后,很可能只会促使欧盟更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其对华光伏双反方案,帮助其在实现对华精准打击的同时,尽量避免误伤自身。毕竟,中国有求于欧盟者众,欧盟迄今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对华军售解禁也是一拖再拖。
然而,这一预想中的开年礼炮却意外哑火,商务部打起了太极,称初裁尚无明确时间表。按照国际贸易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双反这类贸易制裁措施通常适用该条款,中方企业将可据此与上游的海外多晶硅公司顺利解除尚未履行的长期订单,摆脱光伏贸易冤大头的尴尬。无论怎样,说好的对外多晶硅双反爽约,最欲哭无泪的恐怕莫过于那些手握200多亿美元高价海外长单的光伏组件厂商。值得注意的是,谈及有关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案的情况,沈丹阳称,尽管尚无确切的消息,但商务部正在与相关方进行磋商以及有关的应对工作。
因此,无论是指望欧洲同行良心发现,甚或希冀一篇调查报告就能促使欧盟放下已经举起的双反大棒,类似想法只能说是很傻很天真。因此,商务部的多晶硅双反虽然遭遇延宕,却不会轻易告吹。
迎头冷水:商务部对美欧双反初裁延期 在商务部2月20日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的表态,无疑给众多满心期盼的中国光伏业者泼了一盆凉水。调查结果已呈交欧盟委员会,并很可能影响欧盟今年6月做出的初裁结果。
笔者猜测,此次中国多晶硅双反初裁的延期出炉,与当前中欧就欧盟对华双反展开的磋商应不无关系。也就是说,如果3月份出台初裁结果,则最迟在7月份必须出台终裁结果。
看来,欧盟对华光伏业上演的制裁戏码,同样将重创其自身光伏业。调查显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后,将导致欧盟消费者对光伏产品的安装及相关服务需求大量减少,从而减少就业机会,尤其是光伏产业链上除生产以外环节上的就业机会。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20%的惩罚性关税,将导致欧盟在惩罚措施实施3年内失去17.55万个就业机会,3年内损失184亿欧元的附加值。受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的委托,瑞士经济顾问公司Prognos的调查表明,如果欧盟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将使欧盟消费者对光伏产品的需求下滑,从而导致欧盟失去24万个就业岗位。
据此推算,法定调查期可至今年11月,如果延期的话可能还会拖至2014年。原本这些企业就望眼欲穿地盼着对美欧多晶硅双反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顺理成章的解套契机。
蛇年伊始,大家都在翘首企盼首个来自政策面的大礼包,即商务部对美欧韩多晶硅的双反初裁结果。按照此前的消息,初裁税率应该在2月20日正式出炉。
似是而非:欧盟对华双反得不偿失?笔者早就说过,贸易战无赢家,但凡祭起贸易制裁的双刃剑,都不免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如果欧盟愿意采取诸如提供财政补贴、创造额外就业机会等手段,将双反对其自身的副作用缩减至当地业者能够容忍的程度,类似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这样的行业组织,对于欧盟向中国同行开刀应该是乐观其成的。